杨良瑶是唐朝的一个宦官,侍奉过唐朝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代皇帝,死后归葬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早些年在泾阳县出土的一座神道碑,经考证为其墓前神道碑。陕西考古人员最近研究该碑文发现,早在唐代,杨良瑶就以“聘国使”身份率外交使团,航海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亚、中东国家,抵达黑衣大食(今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
《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现珍藏于泾阳县博物馆。馆长刘随群说,去年该县在当年神道碑发现地附近的地底下,清理发掘出两块青石,拼接成一个1.5米长、1米宽的龟形石座,经鉴定,这是杨良瑶墓前神道碑的基座。这两次发现,对研究唐王朝与阿拉伯之间的使节往来,以及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
该碑体形高大,额篆的“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9个篆字,周正圆浑,苍遒大气,不失为中晚唐书法中的佳品。上千字的碑文主要记载了杨氏家族的起源,以及侍奉皇帝、内平祸乱、外抚异邦等史实,尤其是杨良瑶在“借兵回纥”、“出使岭南”、“出使大食”、“平叛淮西”等历史事件中的功勋。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张世民一直潜心研究该碑文,发现其间最重要的是记载了杨良瑶作为唐中晚期——唐德宗的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的史实。张世民告诉记者,“(杨良瑶)在广州南海这个地方舍陆登舟,走过南海,从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
一直到两河流域,然后舍舟登陆,到达今天的巴格达,就是当时黑衣大食的首都。”距今已有1220多年,较之永乐三年(1504年)明成祖派遣太监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印度洋西岸,早了620年。
该神道碑详尽记载了此次航海下西洋的过程及途中经历。张世民说,根据研究碑文,贞元元年(785年)四月,五十岁的杨良瑶亲率外交使团,以“聘国使”身份携带判官和国信、诏书,通过海路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亚、中东国家。根据当时政治局势判断,此次航海出行很可能是与起源于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的黑衣大食一道。
共同遏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此次下西洋,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效显著,杨良瑶也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张世民考证认为,作为唐王朝的外交使节,杨良瑶很可能是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