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技评论网资讯正文

“叶良辰”现象是一种心理疾病! 良辰快去看医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14 08:55:30  阅读量:46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楚河
前几天,“叶良辰”开始爆红网络,网民趋之若鹜去查询“叶良辰是谁”或“叶良辰到底是什么梗”。从现象而言,“叶良辰”源自一组北京某高校女寝因为打扫卫生,其中一个女生请来一位自称“叶良辰”的“大哥”助阵。“叶良辰”与该寝室室长在QQ展开一段充满“魔性”的对话。

  聊天中“叶良辰“语气不善,很是狂妄,但其用语基本都模仿自一部名为《我是一具尸体》的小说,像网络热传的“叶良辰”体话语,“你只需记住,我叫叶良辰”“在本地我有一百种方法让你活不下去,如果你想试试,良辰不妨陪你玩玩儿”“我会让你们明白,良辰从不说空话”几乎都是原小说中的角色原话,只是将小说角色“祖昊”替换成了“良辰”。

  从心理学角度,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沿袭小说中的话语模式,如果不是故意戏谑,而是自然而然地表达,那么就可能反映了一定的心理行为异常。假设事主是自然表达,如果一个人不自知地用小说中的话语来应对现实生活的情境,同时还带有轻狂、自恋的明显色彩,那么,可能反映了事主如下的一些心理行为倾向。 首先可能反映了事主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的症状倾向。仅仅从公布的对话截屏来看,事主对话几乎全盘沿用小说中的角色对话来应对,如果在生活的其他场合都具有普遍的、类似的特征,那么从语言的贫乏就反映了事主思维的贫乏。

  正常人在生活情境下自然地运用语言会根据对话人的回应反馈而创造性地使用话语,因为具体的对话情境下,所面临和处理的都是特异性而非一般性的问题,而自然对话的人际互动情境所使用的话语都是建立在双方随时变异的基础上,个体无法完全预测接下来的话语是怎样的,而会随着对方的不同回应而灵活调整。“叶良辰”在与女寝室长的对话中缺乏与对方的灵活互动,而是机械地用小说中角色话语应对,从QQ对话截屏来看,他们之间的对话更像是一个机器人与女寝室长的对话,而不像是人与人的对话。

  对话机器人没有思维,只能根据对话人的话语线索给出程序设定好的固定回复;而“叶良辰”也与此类似,他也只是根据对话人的话语线索生硬地套用小说中的角色话语。其次,事主在与小说情节截然不同的现实人际互动情境下沿用小说中的成套话语模式,可能反映了事主缺乏将想像与现实区分的实际能力。正常人在沉浸在阅读世界或白日梦中并很常见,但他们能很清晰地将想像世界与现实生活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不会将二者混淆。

  但如果事主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来,就容易出现现实感丧失(derealization)症状倾向。如果事主对自己所使用的夸张话语完全认同并真诚地表达出来,那么还可能反映了事主的躁狂(mania)或轻躁狂(hypomania)的行为倾向。处于躁狂或轻躁狂状态下,人们会感受持续的心情高涨,自我感觉良好,自觉体力、精力旺盛,高估自己的能力,浮夸,自负,行为轻率等等。不同的是躁狂症状更明显,往往是精神病症状之一种,而轻躁狂则见诸于一些无精神疾病的普通人群。

  尽管上述心理行为倾向不足以体现为症状,但却可能反映事主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隐忧。典型的思维贫乏、现实感丧失和躁狂都是临床上诊疗精神疾病的症状指标。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叶良辰”这样的人,最好的做法是建议其去看精神科医生(而不是心理咨询师)。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