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 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
1
近日,北大发布了微信版2019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经过分析,2019届就业特点如下:
➤本科深造率继续阴跌。
➤境外留学本科未受影响,硕士反而大增。
➤硕士的灵活就业比例首超40%......
灵活就业2413人,报告无痕,去向未知......
其中,灵活就业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里,大部分留北京,从事IT业、现代商务服务、金融;少部分从事文体传媒行业,或拟深造,或创业、正在求职。
在很多“过来人”看来,找个工作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那就是关于如何赚钱,如何赚更多钱的核心问题——因为这不仅关乎个人生活品质,更是很多“南漂”、“北漂”一族落户大城市的为数不多的路径。
然而,对很多职场人而言,让他们倍感心塞的莫过于——为何我辛苦工作多年,却依然赚不到钱呢?
2
从事职业生涯咨询以来,每每提及高收入,很多人脑海中冒出的一些词语会是:
1、努力;
就好像很多励志故事那样,很多收入人士都会和你说,自己当年多么拮据多么辛苦,在没有资源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就从普通的销售员做起,有时候馒头就咸菜就是一顿饭,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2、认真;
承上面的说辞,我不仅努力,还很认真,对客户的任何问题事无巨细认真回答,服务态度也很热情,有几个潜在客户终于被我打动,成就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单;
3、勤奋;
那个时候,我珍惜公司的每次培训机会,同时还买书学习,钻研业务;
4、肯担当;
当时公司业绩下滑,大家都不肯带队管理,我自告奋勇,带领一支队伍,佳绩不断......
“努力+认真+勤奋+肯担当”,我把这四点称为“职场收入的标配”。
所谓“标配”,就是这些要素是收入的基础配置,但是光有这些就可以了吗?就能换来职业顺利发展了吗?
放眼望去,比你努力、比你认真、比你勤奋的人比比皆是,问题是,他们未必能遇到这样的机会去担当,也未必能换取未来的一马平川。
那么,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获得不错的开局且能赚取理想的薪资,而有的人苦苦工作多年,依然收入平平?
3
想要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先普及一个概念,行业周期。
通常说来,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最简单的分法,可大致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行业初期的特点是竞争对手少、产品或服务稀缺、客户认知有限、行业利润较大;
等大家逐渐认识到这个行业赚钱之后,随着新从业者的涌入,渐渐就产生了竞争,客户有了对比,不再如之前那样冲动和盲目,慢慢就到了“行业中期”;
行业中期的特点是竞争对手较多、产品或服务渐趋饱和、客户更会“货比三家”,行业利润渐渐被压缩,但总体日子也还过得去;
可渐渐地,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甚至能够精通该产品或服务,行业利润微薄,除了前面做的早的或者资本大的还能维持,资本小的新的涌入者很容易沦为“炮灰”——这就是传说中的“行业后期”。
行业后期的特点是竞争异常激烈,产品或服务严重过剩,行业利润微薄,很多经营者“关门大吉”。
就好比曾经红极一时的线下实体服装店。
大约10来年前,你开个实体服装店,只要选址不错,进货眼光还可以,基本上就能生存的不错;而如今,你再放眼看看街边的实体服装店,幸存下来的还有几家?
你能够武断地评判说,后来开实体服装店的老板不努力、不用心、不好学吗?
为什么同样的行业,有的人就能做的风生水起,有的人则举步维艰?
除去主观的努力、认真、勤奋等因素之外,选择进入的时机特别的重要。
通常说来,在行业初期进入无疑是能够赶上绝好的机会,这样一个时间段对从业者要求也不算高,只要你看好它的前景,踏实下来积累,确实可以赚到不菲的收入。
来访者阿美(化名)对自己没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懊悔不迭。
原来,四年前的阿美从事业单位离职之后,只身一人南下,她当时听说新媒体行业是未来几年的发展的新趋势,就应聘到了一家新媒体机构,从事自己向往已久的编辑工作。
但可惜的是,由于阿美的写作能力有限,在输出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满满的焦虑,这样一个时间段的她并没有想方设法去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而是习惯性逃避,便辞去了这份工作,一路辗转下来,收入依然不见起色。
后来阿美听说,她走了之后,公司又来了个90后的小姑娘,这个姑娘和她不同的是,她非常看好这个行业,就死磕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时候为了出一篇满意的稿件,连夜加班在所不惜,就这样撑过了最难熬的时光,成为了这家公司的主编,随着这家公司的逐渐壮大,如今这位主编的年薪相当可观,在一线城市还买了房。
等阿美回味过来,想要再次寻找这样的工作机会时,才发现此时的求职门槛已经“水涨船高”,没有专业背景和经验加持的自己,渐渐地失去了这样的求职机会。
阿美的案例非常典型,她确实是在行业初期进入,但问题在于,她的能力不足,于是选择了放弃;而等到行业中后期阶段,大环境对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为综合和严苛的要求。
4
这就是行业周期之外的另一个主要的因素,能力。
这里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一般人认为的专业能力之外,更有运营能力、统筹能力、营销能力,等等。
在行业周期和能力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大家可以将赚钱这件事情划分为四个区域。
根据上图不难得知,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恰好处于初期,加上你的能力比较强,这样一个时间段的竞争对手也少,趁大家还没注意到这个领域,你很容易脱颖而出,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为什么很多人无法到达这一象限呢?
因为这个阶段,不单单是相应的实力,更有眼光和对趋势的把握及预判——而这种判断力,多数人出于自身认知和能力的局限,往往无法具备。
这就是现实中,“发财的总是少数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个真实的故事。
我一开始接触瑜伽的时候,慕名找到了一位老师(为叙述方便,姑且称之为Linda),成为了她的会员,当时我也想看看自己未来是否可能往瑜伽这条路上发展。
随着了解的增加,我发现Linda老师有一个隐性优势,叫作“入行早”。
Linda老师接触瑜伽的时候还只是一名国企的普通员工,大约2002年左右,因为自己身体一直是亚健康状态,她开始习练瑜伽,那个时候瑜伽尚未普及,而Linda的家境不错,能够承担起不菲的瑜伽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开支,于是练习了一年多下来,加上Linda本人确实够认真够刻苦,从入门到熟练成长的很快,被自己曾经学习过的瑜伽机构聘请为瑜伽教练。
2010年左右,Linda所在的国企落实了“买断工龄政策”,Linda干脆申请提前退休,当时她预见到了瑜伽巨大的市场前景,于是用这笔补偿金外加老公的资助,以及8年瑜伽教练生涯累积的客户资源,开起了瑜伽馆。
2010年之后,瑜伽才渐渐在这座城市风靡开来,Linda的瑜伽馆就是趁着瑜伽这项运动在这座城市风靡的那几年赚到了不少钱,完成了扩张,开设了分店。
而等到这两年,随着各路瑜伽馆的遍地开花,Linda的瑜伽馆早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虽然经营多少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总体来说,由于具备了相当的积淀和实力,比起那些小的瑜伽馆,还是能够维持下去的。
Linda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收入是行业周期和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你不妨思考下自己的处境,分析下自己所处的行业周期以及自己的能力情况,想必会对自己的境遇会有个更为理性全面的认知和判断。
5
如果经过梳理你发现,你所处的行业周期是行业后期,而悲催的是,你没有累积到足够的能力,该如何应对呢?
1、换地域;
之前有个来访者阿华(化名)想要转型自己做小学生课外辅导,但是在大城市,由于小学生课外辅导机构庞杂、竞争激烈,如果进入一家培训机构任职,阿华显然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如果阿华立志从事这个领域,除了死磕自己考研换专业升学历之外,换到一个竞争对手少、客户也不懂的地域(比如回老家),开一家小型课外辅导机构,也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2、换行业;
这个做法的前提是,当事人需要积累一定的通用能力,方能顺利迁移到新的行业中。
根据麦肯锡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认为,未来,创新性职业(例如作曲家、编剧等),以及偏社交和身心护理(例如心理医生、销售等)的工作不容易被替代;而能被数学建模的工作,即偏向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工作容易被取代,例如采购、会计和行政助理等。
因此,如果你是一家小企业的基础会计人员,你应该好好思考未来的转型方向,并做相应的能力积累和提升,以便变革到来的时候,不至于过于被动。
3、换模式;
往期训练营中,有个学员M就是做了多年的销售,在咨询现场一对一咨询环节中我发现,对于传统的销售模式,M非常熟悉,当我提到利用一些平台进行引流等概念,M才恍然大悟,坦言这些年来,自己就缺在对这些新型销售模式缺乏认知和了解上,这才导致了当前的发展困局。
难怪有人说,这是一个变化太快的时代,更是一个“你醒来的太晚,就不用醒来”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会和不确定性相处,就像数据中的“灵活就业”,你很难去评判是非对错,因为绝对正确的选择或将成为历史,我们每个人要学会的重要一课,就是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调适,并逐渐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
以上。